中马所举行“改革前后‘两个30年’关系研究”课题研讨会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13-04-28浏览次数:108

2013426上午,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就院课题“如果理解改革前后两个30年之间的关系”展开内部讨论。讨论由中马所常务副所长方松华研究员主持。中马所各个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参加了讨论。

张毅攀助理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思想界、学术界对于两个30年关系的几种理解。一般来说,除了主流的官方话语之外,国内学术界对这个议题有四种观点:(1)否定前30年,(2)否定后30年,(3)整体肯定两个30年,(4)整体否定两个30年。而研究视角主要有三类:一是从现实的社会现象出发,二是从意识形态的转变出发,三是哲学、历史视角出发。针对以上看法,胡键研究员指出,不管是抑毛扬邓(否定前30年、抬高后30年),还是抑邓扬毛(否定后30年、抬高前30年),都是片面的,60年应该要联系起来看,整体地看,前后30年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阶段。同时,这个议题也不能脱离中国的近代史来看,要从1840年以来整个170多年的历史来看,最好是以鸦片战争来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这三个线索来理解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马庆助理研究员对目前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分类,谈到了主流话语之外的改革派,新左派,传统文化派等一些核心看法。陈祥勤副研究员提出,对于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民间论调与官方论调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可否认的是,前后两个30年的一些政策方针有着极大的变化。我们现在研究这个议题需要更多的注意以后的改革应该怎么走,如何对待这些年遗留下来的东西,是作为继续改革的对象,还是作为继承的基础?姜佑福副研究员指出,理解这个议题要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三个线索出发,最好是以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为体,以现代化为用这个视角出发,阐述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黄凯锋研究员也认为要从三个线索出发来阐述这个议题,同时也谈到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思想界对于改革问题的四场讨论。冯莉副研究员提到,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角度来看,前后两个30年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郭丽双副研究员谈到,研究的时候需要注意前后两个30年国内民众价值观的变化。马丽雅谈到,海外中国学也同样关注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对中国改革以来的转变有不少看法。我们可以古今中外之争的角度来理解这两个30年之间的关系。戴雪梅副研究员提出,研究不能只局限在这60年来看,还应该从未来发展的视角来看,可以结合“中国梦”来理解。

最后,就课题的研究方向,方松华研究员提出,既要对现有争论的观点加以概括,又要通过三大线索的关系来进行自己的阐释,表明我们自己的立场。院副书记洪民荣研究员指出,我们的研究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是要思考这个课题的研究视角,即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当然是为了今后的改革。其次是要注意研究方法。目前国内的否定论是从现存的问题出发,肯定论是从现实的成绩出发,这些都是非此即彼的片面看法,我们的研究要辩证地看、整体地看。第三,在研究层次上,我们要注重四个层面,即理论的延续性、制度的延续性、道路的延续性以及具体做法的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