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包刚升博士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15-04-13浏览次数:165

43下午,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文明比较与中国道路研究”课题组在所537会议室进行了第二次小型专家咨询会议。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作者包刚升博士,作为课题组邀请的院外咨询专家出席会议,对课题研究计划提出建议,并就其新著的主要论点、论证逻辑和研究方法等做了简要的介绍。

 

包刚升博士2012年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毕业,进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民主转型、新政治经济学、中国改革与转型等。20146月,包刚升先生所著《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引起广泛关注。《新京报》《读书》《公共行政评论》《南方都市报》、搜狐网、澎湃新闻网、共识网等媒体予以报道或评论。

 

姜佑福副研究员首先简单介绍了“文明比较与中国道路研究”课题之缘起、研究的基础文本和初步研究计划。包刚升博士高度评价了课题之研究价值和创新空间。他指出,就中国之崛起这一现象,有的学者认为可以用已有理论做出完全的研究,并无任何特殊性,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一现象是极为特殊化的奇迹。包先生认为这两种解释都是不充分的,因此这个问题值得做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对课题组既有的一些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包刚升博士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论。他的研究建议主要包括:(1)课题研究的基本视角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论证。什么是文明?文明与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之间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不同文明是否一定对应着不同的政治模式与发展路径?建立在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是政治经济逻辑的普世性,还是政治经济逻辑的特殊性?这些基本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澄清的话,所谓“文明比较论”或“文明差异论”的初始立场,可能会遭到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具体学科学者的质疑。(2)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解释,既要研究经验,也要研究问题,能否正视问题,突破某些理论教条的束缚,实现真正的理论创新,形成从理论到政策融贯一致的发展路径和图谱,可能是整个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3)对中国道路的研究,应当更多地结合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总结中国经验的时候,归因要比较谨慎,尽量避免绝对性论断,要重视个案证据与系统证据的关系,要分辨所谓中国经验究竟有多少来自通行规则,有多少来自于中国特色等等。

 

 

随后,包刚升博士向课题组介绍了其新著《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的问题意识、论证路径、研究方法、主要结论等。其问题意识是:“民主政体为什么会崩溃?”换言之,一个国家在政治参与或政治竞争水平上为什么会大幅度下降。这个问题意识属于民主转型的研究领域,但是侧重点与已有研究有所不同,他侧重于民主转型的后期阶段而不是早期阶段。作为一项政治科学的经验研究,他具体分析、比较研究了德国、尼日利亚、智利和印度的民主转型,分疏出“离心型民主”和与“向心型民主”两种类型,认为前者往往倾向于鼓励国内的竞争而不利于鼓励合作,后者则能有效地鼓励政治势力之间的合作。前者往往不能有效回应,反倒容易造成选民政治分裂,激发激烈的政治对抗和政治冲突,不能塑造有效的国家能力,从而使民主政体成为瘫痪的、无效的政府,最终崩溃。总之,“一个民主政体不仅要看它是否符合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的标准,同样要看它是否具有恰当的政府效能”。这一论述,有助于纠正民主=分权的误解,而认真考虑民主政体的国家能力问题,因为后者往往影响民主政体能否持续和稳定。

 

最后,在交流环节,包刚升博士就课题组成员提出的各种问题,一一做了简单回应。课题组成员普遍认为,包刚升博士的研究和演讲向大家充分展示一个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风采,在研究方法上对课题组今后的工作有较好的示范作用;认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的确应当借鉴和吸取社会科学各个主干学科的成功经验,将人文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尽可能避开各自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课题组基础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姜佑福、陈祥勤、马丽雅、束赟、沈云波、曾誉铭、张洪彬等人参与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