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比较与中国道路研究”课题组召开中国近现代片提纲评审会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16-12-22浏览次数:135

2016122日下午200-600,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文明比较与中国道路研究”课题组在复旦大学文科楼进行了“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现代化道路研究”部分的写作提纲评审会。课题组成员束赟(1848-1949)、张洪彬(1949-1992)和冯莉(1992至今)提交了自己所承担部分的写作提纲,上海复旦大学的王涛副教授、熊易寒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李寿初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向民教授、徐进老师和上海社科院的叶斌副研究员作为评审专家应邀出席会议。

评审专家们认为课题组从现代中国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历史这个角度来探索中国道路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王涛指出,要通过几十万字清楚地呈现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过程和脉络是相当有难度的。这其中既有史料搜集和处理上的困难,也有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更有研究者自身思路、态度上的问题,例如如何理解和阐述党治国家,如何表述文革等重大事件等等。同时,他还对三份提纲每一章节的设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叶斌从课题的总体框架上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这三份提纲到底是一个研究政治制度的变迁制度史的研究,还是一个研究政治思想的变迁,政治观念的递进思想史的研究,或者是说反帝的运动、反封建的运动、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运动政治运动史的研究。他希望课题组注意到不同的研究方式有不同的写法。另外,三份提纲时间段的划分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也要在课题中陈述清楚。徐进建议课题组按照历史的时间的顺序来设置自己的具体章节,同时也就总体性战争、十大关系、集体领导等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熊易寒指出,三份提纲最好能贯彻一个统一的逻辑线索,同时还就一些具体观念的表述提出了建议。王向民指出,这三份提纲里面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理解现代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很特殊的现代国家。所以在写的时候,需要把历史和理论能够较好的结合起来,这不是纯历史的著作,里面还有很多现实的案例,然后这些案例有很多碎片化的东西,这些碎片化的东西放还是不放,如果是不放的话,这个写作就只能说是一个整体上的一个判断,但是如果都放上去的话,有的时候又没有一个理论上能力来整个加以处理,所以怎么在历史和理论之间找到合适的点,可能是最重要的理论的问题。李寿初建议课题组要找好切入点,写出自己的特色。

    课题组基础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姜佑福、陈祥勤、郭丽双、冯莉、马庆、石永泽、束赟、夏江旗、沈云波、曾誉铭、张洪彬、祁涛、康翟等人出席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