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球话语与中国经验”国际研讨会召开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18-12-18浏览次数:130

20181130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在上海社科院大楼115会议室召开第二届全球话语与中国经验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继续采取对话交流的形式,由来自哥伦比亚、俄罗斯、比利时、印度的五位专家与来自中国的五位专家分别做主题发言,并进行自由交流。

哥伦比亚哈维里亚那大学(Javeriana University)的卡米楼德菲利(Camilo Defelipe Villa)教授以组织文化中的非正式治理:中国经验的教训和潜在贡献为题,探讨了非正式治理作为一种建设性组织标准的价值。他借鉴中国地方非正式治理的经验,提出为了应对新自由主义组织文化,非正式治理实践是必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国家必须在私人和官方组织内促进社区建设和道德领导价值观。他还建议,儒家和亚里士多德传统在本体论上的相似性为中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可以进一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公共教育产品。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艾立和(Alexey Alexandrovich Semenov)副研究员以中国政治体制中的贤能制:问题与展望为题,讨论了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给精英政治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提出,为了继续取得成功的发展,必须进一步促进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精英机制,以便根据官员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不是通过政治关系、财富或家庭背景来选择和提拔官员。但是,要防止精英制反过来,还要继续打击腐败,推进法治,建立防止虚假报道的机制,继续调整一些有效的民主和市场机制来适应中国的社会主义。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的穆罕默德萨尔曼(Mohammad Salman)研究员通过国际关系的积极权力与消极权力这对概念,分析了当前的中美局势。他谈到了在单极条件下,二线国家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权力战略。相比之下,系统领导者更有可能采取消极的权力策略来破坏二线国家。中国的积极权力和美国的消极实力是检验这一权力模型有效性的两个案例研究。同样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的尼古拉斯范德凡内特(Nikolas Vander Vennet)研究员通过战略对冲的概念,分析了二线国家在当前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中的战略运作,并在考察11个二线国家2005-2015年期间战略对冲能力演变过程之后,指出二线国家在当前以美国为领导的分散的单极体系中运作模式。印度新德里空军力量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宝伟娜邢(Bhavna Singh)以陆港澳的融合与中国的多民族协商经验为题分析了中国的一国两制政策。她主要考察的是中央政府在融合香港和澳门这样兼具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地区时所采取的具体举措,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杨起予以对文化自信的一些思考为题,介绍了文化自信这个新时代引人注目的理论命题。她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为视角,从近代以来的历史剧变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以及由此发生的文化自信的曾经失落开始,讲述了在困境中寻路的中国人如何历经艰难曲折,重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并以此为基础,阐明了中国文化何以能够自信的历史由来,以及文化自信对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上海社科院中马所的谢晓川的报告题目是中国的马克思文献学研究进路,主要介绍了2000年以来中国学者从文献学方法出发研究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的概况与成果。除了说明中国学者运用文献学方法研究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的基本原则、争论的主要文本和问题,谢晓川还介绍了中国学者在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时与欧洲学者、日本学者的不同之处,即中国学者仍然坚持通过文献学方法来探寻一种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进行整体性诠释的方案,中国学者运用文献学方法不是为了解构马克思的思想,而恰恰是为了重新构建一个具有坚实文献基础支撑的马克思思想的整体。上海社科院中马所的马丽雅以全球化、社交媒体与青年社会运动为题,分析了近10年来国外青年社会运动的特点和原因,指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外青年社会运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新媒体为主要动员媒介、跨地域和跨主题的运动传播、缺乏明确的意识形态诉求和政纲、运动方式的自发性和分散化、符号化和温和化。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是国外青年参与社会运动的客观推动因素,民生和教育等问题加剧了青年的不满,青年群体成长背景的变化促使他们参与社会运动。青年社会运动与左翼运动利益攸关,这两种运动想要有所作为,在未来需要联合起来。对各国政府而言,不仅要妥善处理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发挥积极作用,使他们融入现存社会。上海社科院中马所的李庆云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传播中的挑战与应对,指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与其影响国际话题和价值观的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社会,中国声音偏小偏弱,存在有理讲不出说了传不开讲了没人听等等这样的局面,因此改变这种局面,使中国在国际社会拥有与之相匹配的话语权,以有效应对西方的话语霸权,改变话语权上西强我弱的格局就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引起了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这就为中国与世界加强对话、提升国际话语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科副教授以能力路径与中国消除贫困政策,分析了中国的精准减贫政策的背景及其背后的一些伦理考虑。她指出阿玛蒂亚·森的能力本位已成为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社会战略。在中国,对于阿马蒂亚森的理论来说,个人生活质量和真正的自由已经成为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中伦理考虑的主要部分。中国的减贫政策与森的理论有相似的含义,但是森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忽视了作为自由背景的社会制度的境遇分析。

上海社科院中马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也参加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