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青马·中国”论坛第4讲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19-03-22浏览次数:172

2019319日上午,由光明日报、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共同主办的“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学术沙龙在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举行。会议就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现实意义、红色文化与中国话语、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未来导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青年学术交流中心“青马.中国”系列活动之一,一批所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体现了良好的学术素质和现实关怀。

 

一、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现实意义

中马所蔡栋博士从文化景观和神圣空间的角度,诠释了红色文化的当代意义,认为红色文化是凝聚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现代社会机械化的日常生活注入了新的意义。中共一大会址作为一种神圣空间,通过对红色历史的重温,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丽雅博士认为红色文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持续生命力的体现。她以思南读书会、“为90后讲马克思”为例子,强调了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中的方式和渠道优化的意义。同时,如能进一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国内外多元人群对中国红色文化的理解差异,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会有更加丰富的呈现。

来庆立博士就红色文化传播与现实性相结合的角度发表看法。认为要认真分析当下社会客观存在的理想信念方面的一些问题,找出症结,积极探索作为传统、资源和基因的红色文化发挥作用的现实途径。

 

二、红色文化与中国话语

杨起予博士从文化自信、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出发,认为文化自信的来源是尊重中国现实的本位意识。由此引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问题,一方面提出了西方话语对中国道路解释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强调了中国话语的历史性、特殊性和本土性原则。

李庆云副研究员则以话语的国际传播为切入点,强调了红色文化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意义。当今世界的中国话语更多是以经济和军事为主要内容,在文化吸引力上还有欠缺。红色文化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冯莉研究员阐述了红色文化传播中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红色文化是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话语,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实力提升的同时,广大知识分子需要承担起以言之成理的科学思辨和理论逻辑来解释中国道路的责任,完善中国话语评价体系。

 

三、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未来导向

戴雪梅副研究员从人民立场的角度谈论了红色文化基因。一方面,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一以贯之的原则;另一方面,在红色文化的谱系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

马庆副研究员在文明比较的视野下,谈论了当下的文化自信问题。文化自信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它不是简单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引入西方文化,而是需要从文明的角度,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将红色文化与中华文明有机结合起来。

姜佑福副所长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分析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带领人民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统一,需要以“站在未来看现在”的视角对待红色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培根铸魂的核心是要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这需要理论工作者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生命情感的投入,也需要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

黄凯锋所长对论坛进行了扼要总结,提出了理解红色文化的三个维度。一是狭义上的红色文化,即革命时期的政党文化,它强调一种崇高理想、服务人民、牺牲精神以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二是中观意义上的红色文化,它体现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和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格,是建立在民族国家独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基础上的一种文化自信;三是广义上的红色文化,它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底色。

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负责人曹继军从媒体人的角度,探讨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她以“新动力人群”概念为出发点,提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动力问题。认为新动力的生成客观上需要红色文化注入新的内涵。红色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文化自信也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心态和使命感。

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代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书记宋依璇等同志结合具体工作,从红色文化传播的深度、广度、高度交流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