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传树:世界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走向实践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20-07-17浏览次数:392

相较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时间跨度更长、涉及面更大,内容也更为复杂。总的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将其概括为500年社会主义思想史、170年社会主义运动史、100年社会主义制度史、40年社会主义革新史四个篇章。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有助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社会主义从乌托邦(或曰空想)发展到科学,大致用了300多年的时间。其间,空想社会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617世纪资本主义刚刚萌芽,以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为代表,主要采用文学游记的形式,描绘了一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第二个阶段是18世纪资本主义进入手工工场发展时期,以温斯坦莱的《自由法》、摩莱里的《自然法典》和马布利的《论法律和法律的原则》为代表,普遍采取制定法典的形式,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设计。

  第三个阶段是19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伟大的智士”(恩格斯语)为代表,开始从理论上论证未来理想社会。

  他们的思想理论,一方面“含有批判的成分”,另一方面又含有“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从而成为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象征、表现和先声”(列宁语),也将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但是,这样的思想“本身还有纯粹空想的性质”,其“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共产党宣言》)。

  到了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基本确立,以蒸汽机为先导的机械化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进一步展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以此为背景,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贡献下,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相比于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或价值想象,而是体现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的人类理想。

  但是,就理想目标而言,二者都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将自身视为现代社会之文明遗产的当然继承人。同时,又将现代社会视为批判对象,主张在扬弃和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平等、自由和公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原本统一的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东西方的历史性分野。在欧洲,伴随社会阶级矛盾的相对缓和,主张通过合法斗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占据上风;在东方,地跨亚欧两洲的沙俄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列宁在科学阐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暴力革命率先在东方落后大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至此,社会主义实现了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也实现了从西方到东方的扩展与演进。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丰富。在西方世界,社会主义更多的是强调对剥削、专制和不平等的反抗以及对平等、自由和公正的向往;在东方社会,社会主义更多与解决民族问题、民主问题、反帝反殖问题相关联,与现代化问题相关联。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的方案被正式引进中国。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的问题。

  革命胜利后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与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的使命已经完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不同的问题和任务,相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也在理论上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这些成果之间的“起承转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即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社会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

  作为一种运动实践的社会主义,首先是建立社会主义政党,然后由政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阶级斗争、夺取政权,最后在社会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相应地,社会主义运动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或者说三次浪潮。

  第一个阶段,即“社会主义1.0”阶段,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和全球扩张的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并由其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来开展阶级斗争。

  其间,建立了三个国际组织,经历了三次小高潮:第一次是1847年,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并发表党纲《共产党宣言》,随之而来的是欧洲1848年革命;第二次是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成立以及在其存续期间发生的巴黎公社革命;第三次是一大批社会主义政党成立以及作为它们之间联合组织的“第二国际”成立。

  第二个阶段,即“社会主义2.0”阶段,主要是在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围绕如何夺取政权以及如何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形成了两条线:一条线是,一战后原“第二国际”社会主义政党中右派合流,二战后这些政党于1951年组建社会党国际;另一条线是,十月革命开辟革命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率先取得成功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不仅更名为共产党,而且于1919年倡导成立共产国际(“第三国际”)。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影响下,欧美各国社会党中的左派纷纷独立出来成立共产党。二战后,欧亚12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于1949年建立新中国,极大地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自此,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伟大飞跃。在这个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有团结、合作,也有分歧、矛盾甚至对抗。

  第三个阶段,即“社会主义3.0”阶段,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针对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坚持改革开放,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与实践,使我们不仅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考验,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有识之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看到了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

  毋庸置疑,作为社会主义第一个现实制度形态的苏联模式,在建立之初展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和吸引力。不仅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使其战后迅速得到恢复,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这种制度模式的优越性,甚至还吸引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爬行社会主义”的罗斯福新政之所以采取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政策措施,欧洲发达国家在社会党执政期间之所以致力于建立福利国家,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苏联模式具有严重弊病:一是急于求成。为了追求速度,用党政命令和群众运动方式建设社会主义。二是超越阶段,在所有制关系上追求“一大二公三纯”以及“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三是把手段当目标,将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体制、工业化等同于现代化。四是权力过于集中,实行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等。

  这些弊病对苏联的长期发展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普遍且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苏联模式并没有真正破解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难题,也没有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制关系问题,最终在两制竞争中败下阵来。

  为了摆脱困境,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改革开放,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并进行了基本经济制度重建和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实现了融入全球化、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由思想到运动再到制度,构成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个基本逻辑。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建成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时代发展与实践经验而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更何况,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迄今所有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又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的条件下,通过暴力革命而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针对第一个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形态——苏联模式,率先发起改革的是南斯拉夫铁托。在南苏两国两党关系走向对抗后,他结合南斯拉夫的具体国情,创立了自治社会主义制度。其后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他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推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并在赋予地方和企业自主权方面做了一些修修补补。

  但是,这两次改革都没有能够走得通。尤其是后者,不仅未能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走向了固化。20世纪80年代,苏联模式积重难返,最终在戈尔巴乔夫“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改革中走向失败。

  这也就是说,如何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坚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苏联没有解决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解决好。这个任务也就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真正的世界性社会主义革新也正是从1978年起由中国率先起步的。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带头实行改革开放,但是与苏联东欧从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对立对抗到完全西化变质、从固守传统模式到完全抛弃的改革不同,中国的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试点到全面推广、从经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

  本质上,中国的改革既不是修补性改良,也不是轻易抛弃革命遗产、将改革矛头指向基本国家制度进行颠覆性转轨的。它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独立自主地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其中,对内改革并建立市场体制,对外开放并拥抱世界市场,为中国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找到了一条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正确道路,也为破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系难题找到了基本现实路径。

  当前,在解决温饱问题、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总之,作为社会主义由理论到运动到制度再到革新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参照、制度依托和力量源泉。基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脉络,进一步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对于传统社会主义、经典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以及其他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与使命担当,才能把握其在战略和体制上的创造性、独特性和优越性,才能把握其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上的成长性。

作者:轩传树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思想周刊)20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