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内生性创新型发展道路——黄凯锋研究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演讲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21-11-09浏览次数:226

思想者小传
黄凯锋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提法,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现代化道路被奉为“标准”和“模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与实践,则打破了这个“唯一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究竟新在哪里?学界对此已有不少分析、论述。在我看来,它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的内生性有了理论上的高度自觉,是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所形成的重要共识。

广义的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革过程;狭义的现代化是指落后国家通过有计划地学习世界先进文明,赶上发达国家的综合发展过程。

关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前在类型划分上常常被归于“后发”“外生”。这在理论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化的狭义理解。

考虑到中国未来发展以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理论界、学术界在知识生产上需要进一步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内生性理论的完善和成熟,也呼唤新知识生产机制的成熟和完备。

我们需要对世界各国现代化路径的多样性作出理论论证,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叙事作出更加合理的构建,对中国发展各个阶段的实践经验作出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论提炼。

进行自主思考和理论总结,而非与“原生”“先发”模式的单一目标比拼

现代化理论学者罗荣渠先生总结学界讨论,概括出现代化含义的四种理解:

一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技术革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二是指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

三是指科技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这一界定更关注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方式;

四是指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即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也是政治发展,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是这个时代的文明方式。

从中可见,对现代化含义的认识实际上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时间上说,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类型的确在先,因此一度被视为现代化的标准。

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来看,苏联式的现代化类型也在先,但相对于已经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现代化发展模式,只算是“后发”,属于非常规手段的赶超式现代化。

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外,还有各种混合型的现代化模式。与“初始”和“原生”模式相比,苏联式和混合型自然是“晚近”和“后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度效仿苏联,主要以中央指令性计划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快速工业化战略。其中,也包括一些相对激进的社会改革。这一时期,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不由自主地带有“后发”“学徒”特征。

如果长时间受制于“后发”“外生”,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意识迟迟不发,必然带来实践探索中的艰难曲折。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不能照搬苏联模式?与英美国家的工业化是什么关系?生产关系的激烈变革与生产力发展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现代化与科技革命?现代化需要怎样的社会形态?现代化是否需要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自主思考和理论总结,而非与“原生”“先发”模式的单一目标比拼。

开放但不依附、调控但不指令、协调但不齐头并进、渐进而非一步到位

通过实践先行,理论与实践互动,我们开始逐步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前提下,不断探索现实的、具体的、由成功经验支撑的新路,逐步走出一条既不是传统的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内生性、创新型发展道路。

我们不断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曲折经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注意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竞争、从改革开放的新坐标出发重新定位和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总结出一系列贴合国情、有的放矢的观点和判断。

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但不依附、调控但不指令、系统协调但不齐头并进、渐进而非一步到位。

又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只是实现现代化的方式,而且社会主义有可能比资本主义干得更好。

再如,不能按一种模式解决现代化问题,尤其不能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方式的现代化,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现代化,既要注意现实国情又要考虑历史传统;中国式现代化有长期规划、顶层设计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等等。

在实践层面,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创立了包括所有制结构、运行机制、发展路径和发展理念等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形式并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并举;坚持先经济、后政治的循序渐进的稳健型改革路径;坚持务实、理性的社会发展理念,从而有效保证中国在走出传统模式之后没有陷入西方模式误区,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这也有力回应了“后发”“外生”现代化类型理论未能回应的、来自时代和实践的挑战。

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符合中国实际、适应中国国情。这条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一定会走得稳、走得好。

坚持复合叙事和综合创新的辩证思维方法,说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内生逻辑,需要深入把握以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和思维方法。

根据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形态演进的判断,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会走向社会主义。现有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孕育了走向更高级社会的发达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孕育着推动资本主义发生本质变化的社会主义因素。

从全球发展进程而言,现实的资本主义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呈现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竞争中长期共存的复杂形态。但毫无疑问,马克思当年所分析的资本主义文明化趋势与局限,社会主义作为更高形态所具有的制度优势,仍具有理论上的说服力。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提供复合性的理论建构和以综合创新为特征的辩证思维方法。

所谓复合叙事和综合创新的辩证思维方法,意味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民族复兴内在统一性的整体观照。中华文明数千年未中断,在历史和实践基础上汇通百家、融合内外、与时俱进,逐步形成了复合的、相对的、流动的文化传统。

坚持复合叙事和综合创新的辩证思维方法,就是要在理论上说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融合的道路,又是超越原生形态的社会主义、利用又引导市场经济的道路,还是一条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与西方资本主义在竞争合作中成长成熟的道路。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还意味着把握中国自身综合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是,若以人均收入为指标,所涉及的内在要求非常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同一指标的内容和意蕴也千差万别。

大部分欧洲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其人口规模都是千万级别,美国也只是数亿级别,而中国是十亿级别。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不可能通过对欧美国家经验的简单照搬或略作调整来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需要超越欧美,真正实现实质性的共同富裕,缩小不同社会群体的差距,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中国式现代化还要面对自己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均衡发展,达成悠久文明与现代化的融通共生,以中华文明丰富成果提升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凡此种种,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内生逻辑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审视、分析和优化“中国特色”,不断寻求更加合理、先进的理念与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在未来15年、3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将是内生性因素不断强化和内生性理论不断臻于成熟和完备的阶段。其间,我们所要实现的任务和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不亚于之前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甚至还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

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来说,其内生性理论也面临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内生性理论的完善和成熟,离不开“两个结合”的指导。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味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来分析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和现实,概括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互动融合形成的理论成果,不断提炼、丰富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更多强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断传承的文化体系,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逐步形成的新的文化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文化现代化交融统一所达到的新境界,将有利于我们以冷静清醒的眼光审视、分析和优化“中国特色”,不断寻求更加合理、先进的理念与境界。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内生性理论的完善和成熟,离不开长期战略的完善和成熟。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对长期战略的重视。下一步,对长期战略需要作更深入的思考。要深入研究中国创造和坚持的长期发展战略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往成功实践所匹配的基础条件,以及新的长期战略所需要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内生性理论的完善和成熟,离不开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完善和成熟。

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历史贡献的基础上,要超越一些经验式描述,也要超越一些具体细节和特殊经验,构建完整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体系,明确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总体方向。

尤其要提出和完善整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使相对于“初级阶段”的“中级”“高级”关系范畴得以真正归位和落实。

同时,加强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结构研究,加强对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长期并存的格局中发展规律、特点的研究,加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趋势和路径研究,等等。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