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川:启发激励在传承中创新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22-08-25浏览次数:65

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德语世界盛产哲学家和哲学经典著作。除了中文读者熟悉的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等哲学家之外,20世纪现代哲学的重要流派,如现象学和逻辑实证主义,也与德语世界的哲学家有着密切联系。

在当代德国,哲学已成为大众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们阅读来自哲学杂志上的杂文、观看谈话节目“哲学四重奏”,犹如中国年轻人浏览公众号文章、观看“脱口秀”节目那样稀松平常。

德语世界的重要报纸,在文化副刊上都设有哲学类专栏。伽达默尔、阿多诺、哈贝马斯等战后哲学家,借由在报纸上发表的随笔和杂文,或向公众介绍欧洲思想界的新动态,或参与德国思想界的辩论。

德国浓郁的哲学传统和底蕴,在“科隆哲学节”上有进一步体现。这个由德国民间团体“文学与文化促进协会”举办的年度活动,旨在搭建普及哲学知识、哲学思维的公共平台。

自第一届“科隆哲学节”开始,除了面向哲学爱好者开展现场对话活动之外,还专门为青少年设置了“课堂·思维”专题栏目。2021年“科隆哲学节”的44场活动,有17场属于青少年专题。

从“科隆哲学节”的选题上,可以清晰看到哲学的活力与实践的取向,即坚持在当今世界之核心问题和热点事件中运用哲学的思考、展现理性的力量,进而把握和介入现实。

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伊始,组办方特意安排波恩大学哲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埃尔和德国流行病学专家卡尔·劳特巴赫担任开场活动的嘉宾,主题是“防范与风险”。

2018年,“科隆哲学节”的开场活动主题指向因难民问题而激起的民粹主义现象,对话嘉宾是德国社民党政治家西格玛尔·加布里埃尔与知名政治学者杨-维尔纳·穆勒。

由此,哲学教学和研究活动从大学的象牙塔里走到了都市剧院、文化庆典的舞台上。哲学的普及不再限于独白讲学,而是需要沉思与表达,需要聆听与对话。

经过时间洗礼的“科隆哲学节”,显然已不能简单视为流行文化的“装饰品”“易碎品”,而更多的是经典的、传统的剧场文化和大学文化、庆典文化融合共振的时代产物。它让看似高深的学问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对在传承中创新的逻辑与探索会有更多的启发和激励。


谢晓川,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刊载于2022年8月2日《解放日报》第10版“思想周刊/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