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起予:给予重要思想支撑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23-03-22浏览次数:10

 

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文章中,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印度造成的深重灾难:“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的一切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不知要深重多少倍。”

马克思认为,失掉了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悲惨的色彩”,并且“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自己的全部古代传统,同自己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

事实上,18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不仅造成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的普遍联系,也同时引发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冲突和矛盾。西方式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发生异化,“扩张者”成为“压迫者”,激发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的全球民族解放运动。

面对这种由资本主义扩张所导致的冲突、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共同体”思想,强调“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因为“它用来压迫其他民族的力量,最后总是反过来反对它自己”。这种以反对殖民主义为起点的“共同体”观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支撑。

作为一个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本土的,又是世界的。尽管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全球化,但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依然会出现排拒和冲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尽管我们已经进入共同的联系之中,但还没有全面形成共同的意识和真正的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大核心要义就是在多样性中找到共通性,让世界情怀和民族情怀达成统一,进而形成共有的对自身的关怀、对世界的关怀、对未来的关怀。

在这一路径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支撑,并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有明显的东方思维范式。

比如,《礼记》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与这种“大同理想”相类似的,还有“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的观念等。


 (杨起予,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本文刊载于2023年3月21日《解放日报》第10版“思想周刊/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