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凯锋:赢得中国式现代化的“自我主张”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23-05-11浏览次数:18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一)

 编者按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系列研讨活动,组织撰写理论阐释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期组织4篇理论文章,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逻辑、政党责任、历史进程,进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浦江两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赢得中国式现代化的“自我主张”
      
       黄凯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个“中国特色”充分体现独特的现实条件、历史环境和思想资源,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内在本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获得“自我主张”的历史过程,事实上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又促进党的创新理论植根现实土壤,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守正创新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现代化”明确下过定义,但在他们卷帙浩繁的著述中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现代化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有如下基本认识:其一,根据生产力普遍发展与民族普遍交往的事实,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带来资本文明化趋势和人类历史的巨大变革,对于“不发达的国家”而言,“较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未来的景象”;其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已有文明基础上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在“谋求自己的解放”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创造出“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从而克服资本主义病理性缺陷;其三,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找到符合本国具体实际和历史传统的发展道路,跨越“卡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的波折和阵痛,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一百多年的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守正创新:既实事求是,力戒主观主义,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把经典当教条,不断探索现实的具体的做法、经验和认识,走出一条既不是苏联的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而是真正符合具体实际和历史传统的自主性创新型现代化道路。
      
       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守正创新也与理论界对其他现代化理论的学习借鉴和批判性反思密切相关。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关于科学革命、民主革命、产业革命乃至管理革命的评价标准和任务分析,“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所揭示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和不足,非西方、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类型理论的定位和思考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获得的学术积累和研究成果。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及其学理性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基本特征、本质要求和实践原则,深刻洞察其立足社会主义的内在机理和理论逻辑。
      
       根据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总体判断,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也会走向社会主义。现有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孕育了走向更高级社会的发达生产力,另一面也孕育着推动资本主义发生本质变化的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是世界的普遍存在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实现道路。现实的资本主义和现实的社会主义呈现为竞争中长期共存的复杂形态,而马克思当年所分析的资本主义文明化趋势与局限以及社会主义作为更高形态所具有的制度优势和思想力量仍具有理论上的说服力。因此,我们认为要以复合叙事和综合创新为内在逻辑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论述。
      
       所谓复合叙事和综合创新,实际上就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予以整体性观照,并深化其学理性阐释,进而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又是超越原生形态的社会主义,驾驭和引领市场经济的道路,还是借鉴吸收一切世界文明共有成果,与资本主义在竞争合作中成长成熟的道路。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还意味着关注中国自身综合性发展的基本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达成悠久文明与现代化的融通共生,都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特有品格。审视其中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断臻于成熟的重要环节。
      
       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的学理性阐释还离不开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结构、特点和规律研究的深化,需要对世界各国现代化路径多样性作出理论论证,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叙事作出更加合理的建构,对中国发展各个阶段的实践经验作出更为全面科学的理论提炼,也包括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性研究。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契合
      
       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着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在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回应和促进,既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客观认知,又离不开共产党人自觉理性的思想建构,今后应继续沿着内在契合之路不断前行。肯定和遵从现代文明发展总体态势和高度重视历史参与者应有的责任担当并行不悖,尊重历史发展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意。有客观根据的美好理想要变成现实,离不开我们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因势利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中国特色与普遍共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化”成了“中学”,是中国自己的学说,当然体现“中国特色”。这个特色,理当“以我为主,以人为鉴”,审视、分析、优化“中国特色”,不断寻求更加合理、更具普遍共识的理念和境界,正是我们领会“中国特色”与“普遍共识”内在关系的基本方法。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应充分强调其独特意义;另一方面,探索中国特色,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又应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总体意义上的人类文明同向同行。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它的理论表达便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正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在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中赢得中国式现代化的“自我主张”。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制度和模式定于一尊的迷思,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现代化模式长期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展现了现代化道路、社会制度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也为整个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刊载于2023年5月11日《文汇报》第8版: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