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凯锋、郑崇选等: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24-01-15浏览次数:115

编者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我们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发展的硬道理。如何理解“新的文化使命”的历史逻辑和深刻内涵?如何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方法论?如何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实干笃行中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本报特约三位专家交流研讨。

上海民族乐团原创国风音乐会《海上生民乐》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主持人:本报记者 任思蕴

嘉宾:黄凯锋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陈方刘 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郑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主持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担当。正是这种薪火相传、赓续前行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担当,推动着生长于中华大地上的中华古老文明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不断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如何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的历史逻辑和深刻内涵?

黄凯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使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和逻辑使然。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底气和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本土思想文化资源的需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民族如何明确精神定位等,都对新的文化使命有更高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自觉达到了新高度。这个新的文化使命既推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内生”,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实现“新生”。

陈方刘:“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文化情怀和强烈的文明担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不仅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也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近代没有及时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导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以中华文明伟大复兴为支撑和表征,这就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明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提供了科学指导思想。正是通过推进“两个结合”,即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郑崇选:“新的文化使命”来源于传统又要超越传统,要在实现文化强国的道路上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根本内生动力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所迸发的思想解放力量。“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不仅是“第一个结合”的补充和深化,更是提供了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方法论,坚定了文化自信,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大历史观和宏阔的文明史视野,新的文化使命既是面向未来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既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一个不断升维的过程,首先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不断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各领域取得的成果;其次是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播中国价值,确立和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

主持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如何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体”与“用”的关系和其中蕴含的方法论?

陈方刘: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有些专家把这里的“体”和“用”理解为近代以来“中西体用之争”意义上的“体”和“用”,我认为并不完全准确。“中西体用之争”所说的“体”更主要是“主体”或“主导”,“用”更主要是“辅助”或“实用”,而这里的“体”指的是“文化理论”,“用”指的是“文化工作”。“两个结合”不仅破解了“中西古今之争”,还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郑崇选:“体”和“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经典的范畴,“体”可以理解为本质、原则、理论层面的“道”,“用”可以理解为实践、应用、方法层面的“术”。有关体用的关系问题曾是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一直想破解的难题,却因不同维度的体用错配,导致一直没有构建起与中国实践相适应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质充分体现了对于“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创造性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体”的本质内涵生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和马克思主义之魂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通;“用”则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和文化道路,所蕴含的方法论就是在文化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同时用党的文化创新理论去指导文化实践,在实践中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美好生活,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理论品质。

黄凯锋:中西、体用关系是近代以来一直争论的话题。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长久位居东亚文化圈核心,很自然地拥有文化上的优越性。鸦片战争后情况出现转折,尤其甲午战争失败表明:仅仅“船坚炮利”并不能拯救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心转向引进西方经济、政治理论,转向如何加速政治改革,抵抗侵略,振兴中华。这个时期出现三种倾向,即“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和“自由主义”。当时对体用的认识基本对应于中西,局限于思想和观念。今天回过头看,尤其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我们会对“体”和“用”有新的认识。这个“体”究竟指什么?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更多更根本的是指社会存在,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也因此,科学技术就不是简单的“用”,而是社会存在的基石。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元一体双向建构,以结合论的方法超越古今、中西、体用之争中长久存在的非此即彼的独断主义,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避免仅在文化上绕圈子讨论中国发展问题的单一叙事,是科学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在文化发展问题上的理论表达。

主持人: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如何发挥上海外宣资源密集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上海城市形象名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上海精彩?

郑崇选:近期电视剧《繁花》热播,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事件。《繁花》讲述时代大潮中精彩的上海故事,充溢着海派文化的独特神韵,成为优秀城市文化原创IP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绝佳范例。

上海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长期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时代印记,构成优质的叙事资源,承载了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上海故事汇聚诸多中国故事的典型要素,比如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开放包容的精神、多元多样的文化形态、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人民城市的价值追求等,都提供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如何进行传播话语的现代转化、传播形式的创新、传播内涵的重新阐释,进而打造上海故事的新叙事、新表述、新内涵,更加鲜明地彰显上海故事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任务。当前要持续大力提升上海文化的资源转化和生产创造能力,打造高质量文化产品的全球创制中心。不断推动优秀文化产品转化为城市IP嵌入上海城市形象谱系,使其成为新的上海文化标识和上海文化符号。

《繁花》中“至真园”的原型苔圣园前,不少剧迷前来打卡

  

黄凯锋:软实力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往往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软实力的重要性。讲好上海故事,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上海城市形象名片,既是对上海在国家战略中自身定位的高度自觉,更是对硬实力和软实力平衡互动的辩证认识。上海有条件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应在传播渠道、规模、实力和城市整体形象国际可达率等方面继续发挥优势和特色。通过建成外宣全媒体矩阵,建强主流媒体海外网络传播阵地,积极开拓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继续以上海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用好已有的“感知上海”“魅力上海”“世界城市日”等重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平台,传播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观,提升上海国际传播能级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上海城市形象和美誉度。

陈方刘: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可以用好外宣资源密集的优势。一是持续推动老外讲故事。主动联系驻沪境外媒体、外籍人士,多提供素材,通过他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上海精彩。二是在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和影响力上拿出更加有力的举措。进一步把全球优秀作品、顶尖赛事、一流人才引进来,把文艺院团、文博机构、文化组织的活力激发出来,推动海内外优秀文化作品首发、首演、首映、首展,努力使上海成为文化创造的“源头”、文化传播的“码头”、文化发展的“潮头”。三是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但要有甄别有选择,不能毫无遮拦,不能变成外来文化大卖场。要守好文化阵地,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

苏州河上的上海赛艇公开赛

主持人: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理解上海提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要求?

陈方刘:对标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上海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文化建设的新使命。这一文化新使命是从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提出来的,是从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必须担负起的任务提出来的,是从上海有利的文化条件提出来的。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留下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上海既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中西文化交汇、古今文明交融,具有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海派文化,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既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也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越来越多的上海样本和上海经验。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的成效体现在上海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力度上,体现在上海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上,体现在上海广大人民群众对上海文化建设的满意度上。

黄凯锋: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中央和上海市委领导下,上海率先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做了很多重要探索,不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包括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探索主流媒体集团化改革、探索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标志性文化设施基本框架、制定实施文化经济政策等。上海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历程是一个真实而有说服力的样本,既有勇于改革的自觉,也有善于改革的自信。以深化改革落实政治责任、回应现实挑战、促进文化发展、成就文化强国,是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使命任务。今后一段时间,要进一步总结概括已有实践的理论内涵,根据“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要求,推动新一轮实践。着力打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高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城市精神品格、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

郑崇选: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是上海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是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生动体现,与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相互形塑。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建设工程,要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相互推动,将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以持续的文化创新推动上海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核心目标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文化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率先实现中国式城市文化现代化。上海样本要放置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城市竞争格局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集成平台,推动上海成为世界文化创新高地和文化创新思潮的引领者。

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亦是上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应有内涵。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必须探索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城市文化发展道路。在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道路上,传承中华文明基因,展现上海文化特色,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特色城市新文化,精彩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世界意义,以排头兵先行者的胆识和气魄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之路。

  

文:任思蕴
编辑:任思蕴
责任编辑:杨逸淇

本文刊载于2024年1月14日《文汇报》第5版:文汇理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