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凯锋 何一伟:上海演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样本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24-03-25浏览次数:10

文汇报

修缮后的兰心大戏院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上海社科院课题组
      
   上海演艺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开掘弘扬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中已取得丰硕成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品为王,走出“城门”,走出国门,进一步拓展视野,利用上海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新能力,实现从“上海制造”到“上海创造”的转变,是演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使命,强烈的现实问题导向、发展模式的持续创新、艺术创作的多元激励、青年人才培养等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有必要认真总结上海思想文化艺术领域已具有样本意义的典型案例、实践经验和创新探索,以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城市精神品格、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进而持续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新样本。
      
   通过调研和走访发现,上海演艺近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红色文化的艺术性呈现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表现突出,不少做法和探索可圈可点。2023年度,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成绩显示,18家院团全年共举办演出9570场,创收3.64亿元,比2019年增长20.13%,并有21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展演认可,刷新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上海的民营文艺院团也凭借其创新动力和灵活运作,成为上海演艺大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传统文化:传承与振兴
      
   上海文化源远流长,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有自身的精神品格和独特风貌。在这座开放、创新、包容的大都市中,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已有文化资源的礼敬,更体现现代文明的主体自觉。上海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珍惜丰富的传统艺术遗产,既活态传承其原始魅力,又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大美昆曲,600年的百戏之诗,剧种的气质与现代生活艺术化的需求内在契合。以戏曲语汇构建中国的叙事、表达与价值观,这种理念在五五折昆剧《牡丹亭》的现代演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融合现代舞台技术和视觉效果,既保留了经典元素,又拓展了艺术的时代边界,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生。同样,由两家民营剧团创排的沪剧《飞越七号桥》和《黄宝妹》,则展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价值的和谐共生,通过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位不同背景女性的奋斗故事,赓续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新生命。上海越剧院曾先后赴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载体。此外,上海昆剧团与同济大学合作的《长生殿》项目,专业演员带领学生排演戏曲名作,感悟艺术表达方式,沉浸于特定情境,增强新时代青年传承经典的文化认同感。这些实践和探索,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生动的案例分享。
      
   红色文化:挖掘与弘扬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伟大建党精神在此孕育,中共中央长期在此领导革命运动,红色文化成为上海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舞台,上海在积极挖掘和艺术化呈现红色文化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努力实现对优秀革命文化精神内涵的发掘和弘扬。
      
   上海演艺界注重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和社会热点,创作了一系列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作品,充分展示文艺工作者对红色文化题材的艺术再现、创意表达和深厚感情。话剧《千里江山图》改编自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将革命、谍战、理想、情感等元素巧妙融合,既是一部革命史,也是一本风物志。而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与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享誉全国,演出覆盖了大江南北的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成为中国原创舞剧的一张亮丽名片。此外,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通过艺术化手法,回顾左联文艺工作者在党领导下的抗战历程,是深沉的历史感和现代表达方式的有机结合。近代以来上海是思想文化的先声和革命运动的先驱,上海各文艺院团还通过文艺党课等方式,在基层广泛传播优秀革命文化,如上海爱乐乐团的“音乐党课”项目,通过对《红旗颂》《百年颂》等本团历代艺术家经典主旋律作品的再演绎,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应。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与发展
      
   上海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在全国前列,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都有良好口碑。上海演艺立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展现了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
      
   杂技剧《天山雪》是落实党中央“文化润疆”决策部署的重要成果,该剧以杂技人的故事串联起7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共建新疆、发展新疆的壮美历程,充分彰显了上海演艺在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的独特角色和贡献。新时代现实主义作品,例如电视剧《焦裕禄》《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滑稽戏《宝兴里》、儿童剧《放飞的天空》等,则用艺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讲述改革开放的故事,凸显城市进步的印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高考1977》、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西藏天空》以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拍摄的《攀登者》等一批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上海演艺的才情和智慧。
      
   新时代新样本:展望与思考
      
   上海演艺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开掘弘扬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中已取得丰硕成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品为王,走出“城门”,走出国门,进一步拓展视野,利用上海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新能力,实现从“上海制造”到“上海创造”的转变,是演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使命,为此,强烈的现实问题导向、发展模式的持续创新、艺术创作的多元激励、青年人才培养等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高度重视现实主义作品创作。《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强调,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歌颂光明、抒发理想。期望艺术工作者要深植于生活的沃土中,汲取灵感,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相连,反映时代脉搏和人民心声。新时代打造新样本,应当将艺术创作与社会调研紧密结合,提升艺术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感染力,生动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特色,强化艺术作品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增强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其次,要创建发展模式新思维。上海演艺界应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发展模式上有新的突破。聚焦文化,赋能商业与旅游,嵌入城市更新,整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价值观念上的大调整。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将在今年做出尝试,以兰心大戏院为支点,联合锦江迪生商场,打造文商旅综合体。上海马戏城联动周边设施,形成经典IP+数字演艺+时尚商业+绿色生态+文创集市+社会美育的优质集聚区,实现文化与商业、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有望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提供新的路径,增强文化在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增殖效应。
      
   第三,要完善艺术创作激励机制。要激发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活力,大力打造文艺精品,深入实施“上海文艺再攀高峰工程”。继续优化上海“精品”“优品”“新品”三品工程,加大政府文化类基金的扶持投入。同时,鉴于国家级演艺奖项相对有限,可增设上海市级个人艺术奖项,如“浦江艺术人才奖”、“年度优秀文艺家”称号等,为艺术家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和创作动力,给青年人才有小步成长的台阶。此外,还可以通过大型的表彰仪式和广泛的公众宣传,使艺术家的杰出贡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与尊重,进而构建一个健康、积极的艺术家发展环境。
      
   第四,要优化青年人才培养生态。上海要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繁荣文艺事业和产业,第一生产力就是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要把对青年人的关心、培养与使用放到打造文化自信上海新样本的高度加以重视。艺术院团的未来在于年轻人,而年轻人在舞台上的成长,需要有意识有组织地创造机会,使他们大胆尝试、敢于创新。一方面,我们必须深化艺术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一个艺术创作表演、演艺经纪经营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各院团、创作主体要在预算管理中规划出明确比例用于青年人的事业发展,建立“工作室”等专项机制,形成与之相应的项目绩效跟踪评估机制。特别要重视在90后、00后中间造就明天能够站在舞台中央、观众认同、具有文化内涵和责任担当的德艺双馨的“角儿”。
      

来源:文汇报 2024-03-24

作者:黄凯锋 何一伟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上海社科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