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24-05-13浏览次数:10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社会进步的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城市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这些新论断新理念对于在新时代城市工作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涵养城市精

一、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从古至今,无论是历史上的古城还是现代化的都市,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记忆。城市不是被动的存在,而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城市也在寻求自身的表达,雕琢属于自身的独特话语,再造属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和记忆空间

城市历史文化一方面外化于城市的布局、建筑、交通等物质形式,另一方面内化于城市的市民风貌、生活氛围和文化气质等精神形式,是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它彰显着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品格,反映着城市的精神风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城市历史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纳入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在城市发展中不断优化城市的历史景观、建筑风格和空间格局,塑造市民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操和身份认同,克服现代化进程中“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问题,打造具有独特历史记忆和文化印记的魅力城市。

二、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标识,也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从时间维度看,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在不同时代的记忆和印记叠加或累积而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具有内在的结构稳定性。

一座城市的文化史就是一座城市在地质形成意义上的精神史,它构成了一座城市独特的历史记忆和自我认同,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和历久弥新的作用。例如,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我们应当遵循“植根历史、着眼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的原则,活化城市记忆,涵养城市文脉,打造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标识的形神合一的城市精神。

三、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

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弘扬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东方大国,每座具有历史记忆的城市都被打上了区域文化的烙印。在我国,县的设置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很多县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标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资源,承载悠久文明,传承历史文脉,维系民族精神,在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中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所以,我们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当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重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加强对城市的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和管理,将城市再生过程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让历史文化不仅成为城市发展的时间记忆,而且成为城市建设的空间基因,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治理,让城市成为蕴藏和传递中华文化基因的空间载体。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因此,在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保护中,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城市建设的人民属性。

城市是一个社会的共同体,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印记应当是市民安身立命的精神空间。保护历史文脉,发展城市文化,根本目的是加强城市与市民之间的精神纽带,进而塑造市民对城市的精神认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拆”与“建”始终是两大主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或城镇化的推进,衍生出多元利益主体,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博弈,使得城市的空间更新、重建与城市的历史、文脉保存之间存在张力。正因此,我们更应该在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保护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市民作为重要利益相关方,开辟和拓展相应渠道,让人民充分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来。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着内在的运行规律。我们应当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保护城市文脉、发展城市文化,谋求城市健康发展,增进市民福祉。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城市是一个主要载体。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蕴藏着极为丰富且极具智慧的思想观念、理论原则、技术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纵观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无论是与自然生态的协调,还是城市景观的再造,都反映了城市这一“人工”建筑与“天地”环境之间的“天人合一”。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我们更要把握好城市发展规律,在有效借鉴国外城市建设经验的同时,绝不能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学习借鉴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智慧和经验,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来源:《解放日报》20231124日(第13版:专版)

作者:陈祥勤,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