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2024年11月19日《解放日报》第13版:专题
在人民城市建设的时代征程上,要充分认识到上海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重要意义。
第一,提炼和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挖掘滋养上海的文化源泉。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上海城市精神的提炼、城市形象的塑造,尤其是与时俱进地发掘城市精神的内涵。2007年,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习近平同志在之前概括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基础上,特意增加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八个字,十六字上海城市精神正式确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指出“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强调“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上海城市品格同城市精神一脉相承,深深烙印在上海一路前行的奋进轨迹中。
第二,谋划和推进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助力上海的文化力量。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高度,提出上海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文化大都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就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开展对外文化合作和交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艺发展方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等作出精心谋划,指导相关工作推进落实。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相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勉励上海“坚定文化自信,守好文化阵地”“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要求上海“增强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树牢引领上海的文化旗帜。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文明委全体会议、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等重要场合,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引领意义,指出“要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强调“要在传播中让群众知晓,在教育中让群众领会,在参与中让群众体悟”,在“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中把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进一步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并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上海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第四,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展示上海的文化标识。
习近平同志重视城市文化标识的重要价值,以及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对彰显城市内涵、品质和特色的关键作用,要求上海“坚定文化自信”“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尤其要“把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好,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要求上海“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加大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和建设”,尤其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为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多作贡献。
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从规律认识到实践要求、从整体谋划到具体实施,为上海用好自身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更好展示城市的神韵、魅力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五,提出和阐释人民城市理念,让城市工作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纲挈领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指出一切城市工作“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把城市建设和治理提升到城市文明的高度,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上海的理论和实践来源,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持续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提供了实践指引。
(黄凯锋,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